1/18
Looks like no tags are added yet.
Name | Mastery | Learn | Test | Matching | Spaced |
---|
No study sessions yet.
介绍一下图片里的人/杨步伟?
杨步伟,原名兰仙,步伟的名字是她的好朋友起的。她1889年11月25日出生在南京名门望族,卒于1981年。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最年轻的女校长,也是中国第一个留学日本的医学女博士,回国后建立了中国著名的森仁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医院的院长。自从和中国语言大师赵元任结为夫妻后,她一边在家相夫教子,一边还写了很多书,包括《一个女人的自传》、《杂记赵家》以及《中华食谱》等书,是民国时期一位很了不起的起女子。
为什么她是中国第一位最年轻的女校长?
杨步伟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校长,跟她展现出来的魄力和责任感密不可分。其实她当校长的机会可以说是个意外之喜。1911年,杨步伟22岁时,安徽的督军柏文蔚打算为一支五百名成员的女子北伐队创办一所学校。
虽然那时候的学生很多年纪都比杨步伟还大,但柏文蔚早就听说过杨步伟的处事风格,非常赏识她。于是,他开出条件:只要她愿意接下校长一职,就会全力协助她出国留学。杨步伟也没退缩,就这样,她成了中国第一位、也是当时最年轻的女校长。
为什么她会成为中国第一位留学日本的医学女博士?
杨步伟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位留日医学女博士是因为她的魄力和诚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有许多青年才俊都出国留洋,投身各业帮助建设祖国。杨步伟也并不例外,她本身自身资质非凡,心里一直有留学梦希望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再加上祖父也希望她学习医学,她便在当好友林贯虹提议与她一同前往出国留学学医。她起初并未想要去往日本而是英国,但是由于革变官费落空,目标没能实现,但值得庆幸的是最后柏文蔚,安徽督军还是为杨步伟提供学费,她才能够前往日本留学。后来在杨步伟就读时,因为二十一签订的原由,许多其他的留学生都返回了国内,但是杨步伟一直辛勤学习并且前往医院进行实习。在她的努力之下终于在1919年完成学业,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留日医学女博士。
为什么选择学医?
她选择出国留学学医是他祖父的想法。杨步伟的祖父,杨仁山,又名杨文会,是国内佛教中的知名人物。他被称为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奠基(diàn jī)人,也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创始人,他希望杨步伟学医来帮助那些病人远离病痛。杨步伟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作为中国第一位医学女博士的她在29岁时与好友李贯中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森仁医院的妇科医院,开创女子创业先河。除此之外,她也做过许多公益,包括置办专门为穷苦人民提供服务的诊所、收留并救治示威学生等。
简单介绍一下《一个女人的自传》这本书?
《一个女人的自传》是杨步伟写的一本关于她自己这一生的自传。从书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不同时期的各种知识,从杨步伟的角度和她幽默文笔来了解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上的人们和问题。这其中提及了许多她对于男女平权的看法,很多都是在当时那个时代非常超越的概念,让我深深的对她的思想感叹。这本书中不仅讲述了她丰富多彩的一生也通过她栩栩如生的文字和书写展现出了她鲜活的一面。
简单介绍一下《中华食谱》这本书?
中华食谱这本书,是由杨步伟在美国时编写的一本,里面用英文记载了许多中国各地食品的菜谱做法和饮食文化,这其中包括中餐烹饪原理、用餐礼仪兼及中国各地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出了国门。这本书籍当时在美国备受(bèi shòu)好评,为中国食品走向世界起到了不可小看的作用。
她为什么会用她朋友给她起的名字?
杨步伟会用她朋友为她起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他的挚友林贯虹。林贯虹她曾欣赏杨步伟的魄力和赞赏杨步伟的潜力。在经历了一场严重的传染病灾难后,林贯虹因此不幸去世了,为了感激和纪念好友曾为她所作之事,杨步伟就把当时她祖父给她起的名字“韵卿(yùn qīng)改成了”步伟。” 由此可见她的赤诚之心。而我非常敬佩她的为人处世,也体会到了为什么林贯虹会对她有怎么高的评价。
她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杨步伟出生在南京的一个四世同堂的名门望族之中,家族充裕 (chōng yù)。而且,她还拥有两对父母,一对生父母和其实是舅舅舅妈的养父母。在当时那个年代她家庭氛围算是十分开放的,这是因为受到了祖父杨仁山的影响。杨步伟不仅没缠足还被鼓励读书学习,可谓是非常的幸运。但是虽然如此,许多家庭成员还是受到了封建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对她的成长造成了困扰。
这个家庭对她的成长造成了什么样的困扰?
在这样的家庭中,培养了杨步伟活泼开朗、豪放不羁(háo fàng bù jī)的性格,小时候她喜欢剪短发,穿西装由此她得到了“小三少爷”的外号。她的这种性格恰巧与当时社会期望中的女子截然相反。这导致杨步伟受到长辈们的闲言碎语。而且杨步伟还主动退掉家中早早为她定下的亲事,这事儿虽有祖父支持,但是她的父亲却勃然大怒,并因此整整八年都未曾与她说话。
介绍一下她的祖父?
杨步伟的祖父,杨仁山,又名杨文会,是国内佛教中的知名人物。他被称为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奠基人,也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创始人。他曾有机会出国进行传教,而这些经历带给了他许多新鲜的认知,让他接受到了开放和前卫的思想理念。而这种先进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到来了杨步伟。包括她选择出国留学学医也是他祖父的想法,可见他的祖父对她影响之大。
这样的家庭对他有什么影响?
在这样宽松氛围的家庭中,培养了杨步伟活泼开朗、豪放不羁(háo fàng bù jī)的性格,小时候她喜欢剪短发,穿西装由此她得到了“小三少爷”的外号。而且杨步伟并没有被迫去遵守那时时代的一些传统,比如裹脚、包办婚姻等,反而还被鼓励去学习,拥有同时代其他女孩子所没有的话语权。
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年代?
她出生在一个思想比较保守的旧时代,那时候的人重男轻女,女子地位很低。但是杨步伟确并不认可,曾经写到:“女子者,国民之母也。” 她利用自己的能力,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去向世人证明了女子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年纪轻轻是就当上了中国第一位女校长,而且在去的博士学位以后回国创办了中国森仁妇女儿童医院,为广大妇女儿童看病,解决了当时中国妇女看病难的问题,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让我非常敬佩她这一生的所作所为。
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步伟既是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妻子和母亲。她是中国最年轻的女校长,第一代医学女博士,担任第一位女院长,还是一位作家。从她的作品中能看出她拥有一个爽直果敢,风趣幽默的性格,跟很多同时代的女作家哀婉(āi wǎn)凄切的调子完全相反,可说是民国时期的“女汉子”。
在她后期的作品中,更能体会她的坚强,有着一个不拘(jū)于传统,按照她自己的原则去追求幸福的个性。
杨步伟和明国时期的女子,比如林徽因或者张爱玲,有什么不一样?
杨步伟与同时代追求独立的女性最大的不同就是,杨步伟的觉醒意识和主动性更强些。
比如和同时代的林徽因相比,林徽因虽然也追求男女平等,跨界成为了建筑师,但她的婚姻还是没有避免传统的精英家族式的联姻。而杨步伟从自己退婚到自由恋爱到结婚都是自己的选择,反对封建思想中男女不平等。
并且,她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比如到日本留学学医,回国后建立中国第一间私立的女性医院,而到后来跨界做作家,都是以她的主动选择来挣脱时代枷锁,突出了一个“我就是我”的个性特点。
杨步伟这一生有没有遇到过不如意的事情?她是怎样克服的?
杨步伟的一生遭遇过几件不如意的事情。其中有两件让人记忆深刻:一件是他的悔婚导致他的父亲对她有八年的时间不理不睬。二是与赵元任结婚后,陪丈夫到美国留学期间,由于赵元任的留学经费出现了问题,导致家里生活非常地紧张。但这些都没有让她灰心丧气,而是乐观地面对这些问题,杨步伟凭借她聪明的头脑和她自己的手艺,她想出来卖自己做的手艺手工,解决了经济问题。
我为什么要研究杨步伟?
我之所以选择研究杨步伟,是因为在读了她的故事以后让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在当时时代的背景下,能够拥有杨步伟她这种思想的女子实属少见。她不仅敢于反抗传统的婚姻制度,还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日本的医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批受过西方医学教育的女性医生之一。在男权社会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的年代,她没有顺从命运安排,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争取自由和尊严,这让我我看到了女性力量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女性所拥有的自由和选择权。
你研究她有什么样的收获:
在研究杨步伟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女权”有了更深刻、更现实的理解。以前我总觉得女权是一个比较抽象或者理想化的概念,但杨步伟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在极其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去努力取得出色的成就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去以改变他人的命运。她不只是为了自己发声,更是为了更多被压迫、被忽视的女性争取权利。
她的独立和勇敢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开始思考:在当今社会,女性是否真的已经获得了平等?我们还能为性别平等做些什么?
他人对杨步伟的评价:
后人对杨步伟的评价都集中在她坚定的自我认知上。她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独立,知道如何去护卫自己的权利。她敢于挑战家族为她安排的“通家之好”,坚持追求真爱而非屈从传统。
但是她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对家庭的逃避——她既追求事业,也愿意在关键时刻支持丈夫、照顾家庭。
她始终坚持“幸福”是知行合一,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追求快乐,而不是被传统束缚(shù fù)。正因如此,她被认为是一位独立、情感丰富的女性典范。
现代研究杨步伟有什么收获?/为什么人们现在还要研究她?
其实我觉得现在研究杨步伟还是很有意义的。虽然她生活在民国时期,但她很多想法其实到现在都不过时,甚至可以说很超前。
比如她对女性教育、婚姻自主,还有女性在社会上应有平等地位的追求,其实都是现在我们还在努力争取的东西。
所以我研究她,不只是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从她的经历中找到一些现实的共鸣。她让我意识到女权不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概念,而是早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已经在有人在施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