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z-Kreislauf-Physiologie 6.8-11, 6.14
6.8. 刺激形成與心臟電傳導系統的潛力變化
心肌的自我刺激
自主性: 心肌具備自行刺激的能力,無需外部刺激,這對維持心臟活動至關重要。
自動性: 刺激以有節奏的間隔發生,意味著心跳以恆定的節奏跳動,這由起搏細胞調控。
動作電位與收縮: 動作電位的形成階段與隨後的收縮在時間上重疊,這對心臟有效的泵送功能是必要的。
動作電位的傳播: 通過心肌細胞之間的間隙連接,作為電突觸運作,實現心肌細胞的快速而協調的反應。
全或無定律: 刺激要麼發生,要麼不發生,這意味著在特定閾值下,刺激總是完全的。
工作心肌的動作電位
第0階段: 鈉的進流導致起搏細胞的刺激與快速去極化。
第1階段: 鉀的外流有助於初始再極化。
第2階段: 通過L型鈣通道的鈣的進流造成平臺階段,穩定收縮。
第3階段: 進一步的鉀外流導致細胞的完全再極化。
第4階段: 通過持續的鉀外流穩定靜息電位,這對下一次心跳的準備是重要的。
離子流
鈉的進流: 對細胞的快速去極化是關鍵因素。
鈣的進流: 通過L型鈣通道及鈉鈣交換器,對心肌細胞的收縮至關重要。
鉀的外流: 對再極化及靜息電位的恢復非常重要。
氯流: 在細胞的電性特性中發揮作用。
再極化: 鉀外流穩定靜息電位,對細胞在收縮後的恢復至關重要。
刺激形成與電傳導系統
竇房結: 主要的起搏器,具有自發去極化的能力,啟動心跳。
房室結: 次要的起搏器,導入刺激的延遲(去極化快速下降),以確保心房與心室的協調收縮。
希斯束、塔瓦拉分支、普金耶纖維: 第三級起搏器,平臺階段較不明顯,可在主要起搏器失效時啟動並支持節律生成。
6.9. 什麼是心電圖(EKG)?
定義: 心電圖(EKG)是從體表導出的心臟電活動的動作電位總和,是診斷心臟疾病的重要工具。
刺激擴散
P波: 顯示心房的刺激;心臟收縮的開始。
PQ段: 心房完全被刺激且電刺激從心房傳遞到心室的期間。
QRS波: 表示心室肌的刺激,對心臟效果泵送功能至關重要。
ST段: 在此階段,所有細胞已電極化,無刺激前沿,信號心室的完全收縮。
T波: 心室的再極化,即返回靜息電位,對下一個心周期是必要的。
導聯
艾因霍芬: 使用三個電極進行導聯。
高德堡: 三個電極無接地電極;一種進行特定導聯的方法。
基準-尖端EKG: 使用六個電極進行更詳細的心臟電活動分析。
解釋
重要參數包括心率、節律與電心軸(方向類型確定),有助於識別潛在的異常或病變。
6.10. 心肌細胞的電和機械功能
刺激形成: 由專門的起搏細胞進行,控制心臟的有節奏收縮。
光澤帶: 高密度的間隙連結以便於快速的刺激擴散在細胞之間,這對心臟收縮的協調非常重要。
電機耦合
起搏電流的動作電位刺激心肌細胞並導致鈣的釋放,進而引發肌肉收縮。
放鬆通過降低鈣濃度來實現,這對下次心跳至關重要。
調節
交感神經: 提高心率(正性時鐘作用)和增強收縮力(正性強度作用),這在壓力情況下有益。
副交感神經: 減慢預去極化,降低心率,這對於休息至關重要。
6.11. 心臟收縮和舒張期間的機械過程
收縮期(Systole):
緊縮期: 心室等容收縮,體積保持不變,壓力上升。
射出期: 血液被主動抽入主動脈,啟動全身循環。
舒張期(Diastole):
放鬆期: 心室壓力下降,這使得瓣膜打開,啟動心臟的充填。
充填期: 心室的充填同時進行主動(通過心房收縮)和被動(通過壓力差)充填,這對心臟的舒張功能至關重要。
6.14. 狗和馬的心電圖變化
狗: 根據高德堡與艾因霍芬的導聯,展示狗的心電平面特徵。
馬: 根據威爾遜的基準尖端心電圖,捕捉馬的特殊心電圖模式。
正常變化
特徵波形包括P波(心房刺激)、PQ段、QRS波(心室刺激)、ST段、T波,所有這些都提供有關心臟活動的重要訊息。
心電圖異常
附加心跳(Extrasystoles): 額外的刺激,常由血流不暢或炎症過程引起。
傳導阻滯: 心房與心室之間電傳導的阻礙,可能導致心律不整。
房室阻滯: 漸進性傳導遲滯,導致心跳次數減少。
心房顫動與心房顫動: 此類疾病的原因可能是電擊、心肌梗塞或收縮障礙,因此需要適當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