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小動物保守性骨折治療筆記(繁體中文)
第1頁:背景與機構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自由大學柏林)是德國領先的動物醫學研究與教學機構之一。
主題:深入探討小動物(Kleintier)骨折的保守性治療與手術選項之間的權衡(konservativ oder operativ?),這是臨床獸醫學中常見的決策難題。
主講人:Prof. Böttcher,一位在小動物科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家。
第2頁:保守性骨折治療的類型與適用情況
無特殊治療需求的情形:對於非位移的肋骨骨折,通常僅需觀察與支持性照護,因為肋骨本身具有良好的自癒能力且承重較小。
坐骨/髖帶骨折需箱籠式休息(Käfig-/Boxenruhe):此類骨折多因骨盆支撐結構受損,限制活動能有效減少位移,促進骨折癒合,並避免對周圍軟組織的二次傷害。箱籠式休息意指將動物限制在狹小空間內,使其無法進行跑跳等激烈運動。
骨盆底部骨折:若非涉及承重關節面且位移不大,也常採用箱籠式休息,讓骨組織自行恢復。
非位移的肩胛盂骨/肩胛骨体段骨折需休息固定:肩胛骨非主要承重骨,若骨折穩定且無明顯位移,透過限制活動可促進癒合,避免手術風險。
維持不動的支具/輔具:使用外部支撐物(如夾板、支架)固定骨折部位,限制肢體活動以維持骨折端的穩定。
指定為穩定且遠端於肘關節或膝關節的骨折:如橈骨、尺骨、脛骨、腓骨的遠端骨折,若穩定且位移不嚴重,可以穩固的包紮或石膏固定,因為這些部位更容易進行有效的外固定,且血供通常較佳。
第3頁:骨折固定中可做與不可做的力學原理
可能介入的力:
壓縮(Compression):骨折端因外力向內壓,常見於承重壓力。
旋轉(Rotation):骨折端沿長軸扭轉,嚴重破壞穩定性。
彎曲(Biegung):骨折端受力使其彎曲變形,可能導致錯位或再骨折。
張力(Zug):骨折端因肌肉或韌帶拉扯而分離,常見於撕脫性骨折。
在不同情境下,對於特定骨折的力學影響與限制可能不同:骨折的部位、類型、周圍軟組織的狀況以及動物的活動水平都會影響這些力的作用方式與程度。
重點:任何外部固定,如包紮或石膏,都難以完全中和所有的彎曲、壓縮、扭轉與剪切力。這是因為這些力學負荷通常是多方向且動態的,單一外固定難以提供全方位的限制與支撐。因此,在選擇保守治療時,必須仔細評估骨折的穩定性與類型,判斷外固定是否足以應對這些潛在的力學挑戰,以避免癒合不良或再受傷。
第4頁:包紮/石膏(Cast)之特性
石膏固定不會使骨頭完全永久性固定:它允許微小的運動,這種微動在骨折癒合的初期(稱為「二次骨癒合」)是有益的,可以刺激骨痂形成。然而,它提供足夠的穩定性,使二次骨折治癒仍可發生,即骨折部位先形成纖維組織和軟骨,隨後被硬骨取代。
包紮/石膏可以阻止彎曲:通過提供外部支撐,可有效對抗外力造成的彎曲應力。但對於壓縮、扭轉、剪切與牽引力之中和不足,這些力容易導致骨折端相對位移,影響癒合過程,甚至造成癒合不良。
結論:石膏不是一個能完全防止所有應力的解決方案,它只能部分中和力學負荷。因此,僅適用於對上述力學應力不敏感或可控的穩定性骨折,對於需要高精確復位或完全無活動的骨折,則不適合。
第5頁:長管狀骨的固定原則
必須同時穩定相鄰的關節以避免二次移位:這是因為長骨骨折後,肌肉的拉扯作用易導致骨折端移位,若不固定相鄰關節,這些關節的運動會傳導到骨折部位,造成不穩定。例如,脛骨骨折必須將踝關節和膝關節都固定。
通常僅適用於肘關節與膝關節以下的遠端部位固定:這是因為肘關節和膝關節以上的部位(如肱骨和股骨)被大量肌肉覆蓋,且肢體直徑較大,難以通過外固定達到足夠的穩定性。此外,這些部位的骨折通常承受更大的力學負荷。
要求:固定區域需覆蓋至關節以外的部段,例如應延伸到關節的近端和遠端,以確保骨折部位能夠被包紮物有效橋接並固定,避免局部過度移位。包紮固定時必須確保肢體在功能位,以免關節僵硬。
第6頁:骨折再定位(Frakturreduktion)
目標:盡量以閉合(closed)方式進行再定位,即不切開皮膚,透過外部手法復位。這可以減少創傷、降低感染風險並保護軟組織。
可使用經皮的再定位鉗(Transkutan Repositionszangen)以協助:這類器械可以在不直接暴露骨折部位的情況下,透過皮膚操縱骨折片段,幫助其復位。
始終要求:至少有 50 \% 的骨折在兩個x光平面上被重新定位(2つのレントゲン面での再定位,至少達到 50\%)。這意味著骨折斷面的接觸面積必須至少達到一半,且在正交的兩個X光影像(通常是正位和側面)上均需確認復位良好,以確保骨折的穩定性與癒合潛力。
不穩定或難以穩定的情況:若不能達到穩定的減定位,或者復位後骨折端容易再次移位,則應考慮開放性復位(open reduction),即手術切開皮膚並直接操作骨折部位,並選用替代固定方式,如骨板、髓內釘或外固定器等,以達到解剖學復位與堅固固定。
第7頁:保守治療的錯誤適應症(絕對禁忌症)
拉傷性骨折(Abrissfrakturen):由於肌肉或韌帶的持續拉扯作用,即使復位也很難維持穩定,因此通常需要內固定。
玩具犬種的遠端橈骨骨折(Toy-Rassen):這類犬種的遠端橈骨血供相對較差,骨質稀疏,保守治療成功率極低,極易導致不癒合(non-union)。
軟骨發育不良犬種的近端尺骨骨折(chondrodystrophen Rassen):如臘腸犬等,由於骨骼生長板存在異常,保守治療可能導致生長障礙和肢體變形。
關節不穩定的骨折,肘或膝以下之部位(unstable fractures below elbow/knee):若關節本身已不穩定或骨折涉及關節面且難以穩定,保守治療無法提供足夠支撐,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和功能障礙。
錯誤的適應症:
肘/膝以上骨折:如肱骨、股骨骨折,由於被肌肉包覆,且承受力大,外固定幾乎不可能有效穩定。
骶髂/髖臼等骨折:這些部位是骨盆承重點,需精確解剖復位以維持其功能,保守治療難以達成。
腸骨翼/腸骨柱骨折(Darmbeinsäulenfrakturen):這些骨折通常會導致骨盆環的結構性破壞和位移,影響產道及腸道,必須手術復位。
已減定位之骨折但血供仍有威脅、碎裂、片段存在移位風險:即使初步復位,若骨折區血供不良將影響癒合;碎裂性骨折或有多個骨折片段時,保守治療難以維持穩定,片段容易再移位。
位置難以復位或穩定,不能穩定/固定:這包括骨折形態複雜、骨折端分離過大、或周圍軟組織受損嚴重導致無法有效固定的情況。
延遲融合(delayed union)、非癒合(non-union)、癒合不良(malunion)、骨端骨板化問題:這些是骨折癒合過程中的併發症,一旦出現,保守治療往往無效,需手術介入矯正。
骨骼生長板骨折、關節骨折:生長板骨折若未精確復位可能導致生長障礙和肢體長度不等,關節骨折則必須解剖復位以避免關節功能受損(參見第8頁)。
骨折難以在腔內完成解剖性復位:對於某些複雜的骨折,需要開放性手術才能達到精確的骨折對合。
可能導致生長影響與畸形:特別是對於年幼的動物,不當的保守治療可能永久性影響骨骼的發育,導致跛行或功能障礙。
第8頁:關節骨折的處理要點
關節骨折必須始終進行解剖性復位:這意味著骨折的所有片段必須精確對合,使關節面恢復到正常的平滑狀態。任何關節面的不平整都會導致關節軟骨的磨損和變性。
必要進行原發性骨癒合(Primary Bone Healing):為了達到精確的關節面,需要堅固的內固定裝置,使骨折端之間沒有微動,直接形成骨質而無需經過軟骨階段。否則關節內會形成異常性骨痂(Kallus),導致關節面不平整。
保守治療容易造成關節面不整合(Inkongruenz):不精確的復位或微動會導致關節軟骨損傷,引起關節退化性疾病(如骨關節炎),表現為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和跛行。
第9頁:髕骨骨折案例
保守處理導致長出骨痂並出現關節性骨關節炎(Arthrose):這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髕骨骨折後若未能達到穩定的解剖性復位,形成的骨痂會干擾髕骨在股骨滑車溝內的正常運動,導致關節面磨損和慢性炎症。
事例:切除碎片(Resektion des Fragmentes)較佳選擇。對於細小、功能不重要的髕骨碎片或難以復位的碎片,有時直接切除可以避免其對關節的持續刺激和損傷,從而改善預後。
第10頁:上盂盂上結節骨折(Tub. supraglenoidale)
常見於年輕犬種:由於年輕動物的骨骼生長板活躍且骨骼韌性較差,容易因過度運動或創傷導致此部位撕脫性骨折。
易被誤判為脫位:其X光影像有時與肩關節脫位相似,若未能仔細判讀容易誤診。
臨床超音波檢查若未見明顯骨折徵象,易被忽略:超音波對於軟組織和某些未鈣化的骨折有局限性,需結合X光及臨床症狀綜合判斷。
第11頁:趾(足關節)骨折
實際上不適合以保守治療方式處理的情形。趾骨雖然小,但其關節承受頻繁的運動和壓力,且周圍組織少,外固定難以達到足夠穩定性,容易造成癒合不良、畸形或疼痛。
第12頁:掌部與跖部(Metacarpal-/Metatarsal)骨折
需特別評估是否適合保守治療。如果有多於兩根掌/跖骨骨折,或者單一骨折伴隨顯著位移和不穩定,通常需要手術。然而,如果只有一兩根掌/跖骨骨折,且位移輕微,由於周圍其他骨骼的“夾板”作用,有時可以考慮保守治療。
第13頁:撕脫骨折(Abrißfrakturen)
一旦發生移位,通常必須原位固定:由於肌腱或韌帶的強烈拉扯會使骨折片段持續分離,保守治療難以使碎片復位並維持穩定,因此需要手術將撕脫的骨片段固定回原位。
常用方法:鋼線纜帶(tension band wiring)、骨釘、螺絲等固定方式,以對抗拉扯力,促進骨折癒合。
第14頁:Toy犬與保守治療的適用性
對於 distal 前臂骨折才適用保守治療(僅限 toy 種之外的情境)。對於其他大型犬或中型犬的遠端前臂骨折,若穩定且符合標準,可以考慮保守治療。
黃金註解:Toy犬種(如貴賓犬、吉娃娃等)的遠端前臂骨折,因其骨質細弱、血供不足及骨折不癒合的高風險,保守治療的成功機率極低,幾乎是絕對禁忌。
第15頁:Toy犬種的癒合預期
觀察時間點:14 \text{d}\,21 \text{d} 即兩週至三週時評估癒合進度。在這些時間點,若骨痂形成不明顯或骨折端仍不穩定,預示癒合困難。
結果:大約 85 \% 之病例未癒合(non-union)發生。這高比例的失敗率主要歸因於玩具犬種遠端橈骨和尺骨特有的血液供應不足、骨密度低、皮質骨薄弱以及動物體型小、活動量相對大導致的相對不穩定性。
常見的觀察時點:28 \text{d},即四周後,若仍無明顯癒合跡象,則應高度懷疑非癒合或延遲癒合。
第16頁:保守治療的禁忌(Contraindications)的詳細說明
不穩定骨折(長斜骨折、碎片骨折、碎裂區、撕脫骨折等):這些骨折形態本身就難以穩定,即使外固定也無法有效對抗剪切、旋轉或牽引力,導致骨折端持續微動,阻礙癒合。
關節骨折(需解剖性復位與無骨痂形成):任何涉及關節面的骨折都需要精確復位以恢復關節平滑度,避免關節炎;保守治療難以達成零位移要求。
開放性骨折:皮膚及軟組織受損,骨折端暴露,感染風險高。保守治療無法保護傷口,且需密切監測感染,可能需要清創和抗生素治療。
Toy犬的遠端 Radius/Ulna 骨折:如第14、15頁所述,因為血供差、骨質問題及高不癒合率。
肱骨或股骨骨折:上臂及大腿骨折,被大量肌肉覆蓋,且是主要承重骨,體外固定效果極差,幾乎不可能達到穩定。
軟骨發育不良犬/過重病患:軟骨發育不良犬種骨骼生長異常,癒合困難;過重病患的骨折部位承受更大負荷,增加外固定失效風險。
不能合作的病患(如貓):貓咪通常不耐長期包紮或石膏固定,容易自行移除或損傷外固定,導致骨折再移位。
運動員/工作犬等:這類動物對肢體功能要求極高,保守治療可能導致輕微畸形或功能受損,影響其競技或工作表現,通常建議手術以期達到最佳功能恢復。
第17頁:膝內外翻/外翻等變形(Valgus/Varus Deformities)
內外翻變形(Valgus-Varus deformities)是肢體在冠狀面(前後)上的異常彎曲(如內翻腿或外翻腿),導致肢體承重軸線發生偏移。相對於前後旋轉變形(Ante- 或 Retroversion),內外翻變形對關節力學的影響更為嚴重,可能導致長期跛行、關節軟骨不均勻磨損及進行性骨關節炎。
小幅度偏差< 10^\circ 之容忍度較高,通常身體可以通過代償機制適應,不至於引起嚴重功能障礙。
第18頁:顱尾向前後彎折(Kranio-kaudale Abknickung)
前/後旋轉(Ante- o. Retroversion)多數不重要:這是指肢體在矢狀面(側面)上的輕微前後彎曲或旋轉,例如弓形腿或反弓腿彎曲。這種變形通常對肢體承重軸線的影響較小。
嚴重度較輕,通常可良好補償:動物的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償這些輕微的畸形,減少對功能和疼痛的影響。
第19頁:腸骨翼柱骨折(Darmbeinsäulenfrakturen)
一律為「Dislozieren」的情形:腸骨翼柱骨折通常會導致骨盆環的顯著位移和不穩定。這些骨折是骨盆的主要承重結構,一旦受損,往往伴隨韌帶撕裂和肌肉創傷,難以自行復位。
影響盆腔環收縮與穩定性:骨盆環的完整性對雌性動物的分娩功能至關重要,骨折會導致盆腔入徑狹窄,男性動物也會影響排便功能。
相關問題:
分娩困難(Geburtsstockung):由於骨盆腔狹窄,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
腸胃排泄困難(Koprostase):骨盆變形可能壓迫直腸,導致排便困難,引起慢性便秘甚至巨結腸症。
第20頁:盆腔狹窄與矯正要點
Beckenstenose(盆腔狹窄):這是腸骨翼柱骨折的直接後果之一,嚴重的盆腔狹窄可能需要手術矯正。
Symphyse 的拉長與張力增高:盆骨聯合(pubic symphysis)在骨盆骨折後可能會受到異常的拉扯,導致其受損或不穩定,進一步影響骨盆的完整性。
第21頁:適合保守性治療的骨折類型(總結性回顧)
斷面在長管骨的「橫向」或「短斜」的腰段(diaphysär bis metaphysär)之骨折,且在承載力下要穩定:這些骨折形態相對穩定,骨折端之間接觸面積大,不易發生大的移位,適合外固定促進二次癒合。
双平面重定位後,兩個相鄰關節的移位角度需<50 \%(Displacement of fracture ends < 50\% in both planes after reposition):在X光正交的兩個平面上(通常是正位和側面)確認骨折端位移小於骨骼直徑的 50\%,表示骨折復位尚可接受,足以確保部分骨折端接觸,利於癒合。
兩相鄰關節的固定,使 Cast 能覆蓋:為了有效穩定骨折,包紮必須涵蓋骨折部位上下方至少各一個關節,以橋接位移,並在固定後避免關節活動將力傳導至骨折處。
年輕患者且骨癒合較快者優先:年輕動物骨膜活性高,骨痂形成迅速,癒合速度快且併發症風險低。這提高了保守治療的成功率。
第22頁:支護與牽引(Schienenverband)
保守性骨折治療中的支護要素:支護主要通過外在力量來反作用於骨折部位的內部力學負荷,包括對抗壓縮、彎曲、旋轉和牽引等力,以提供足夠的穩定性,促進骨折癒合。
參考規格與工具:市面上有多種現成的支護產品可供選擇,例如長度約 25 \text{cm} 的商業化支架,品牌如 CLIC COLLAN 或 LODE 等(此為示意性品牌,具體選擇應根據動物體型和骨折部位確定)。這些支架通常由輕質、可塑形材料製成,易於應用和調整。
第23頁:壓力點的易發部位(Prädilektionsstellen)
易受壓迫損傷的部位:這些部位通常是骨骼突出、皮膚薄且缺乏肌肉或脂肪墊保護的區域,包紮時若處理不當極易形成壓瘡。
尺骨鷹突(Olecranon):肘部後方的骨質隆起。
掌腕副骨(Os carpi accessorium):腕關節後方的突出骨。
跟腱部位(Calcaneus):踝關節後方,跟骨與跟腱接觸處。
肘部與膝窩區域若包紮過緊或滑動,可能造成磨擦損傷:這些區域有許多肌腱、韌帶和神經血管束,且在關節活動時會產生摩擦,若包紮不當,容易導致皮膚潰瘍、壞死甚至神經損傷。
需要適當墊料與保護:為了分散壓力並減少摩擦,必須在這些高風險區域使用足夠厚度和柔軟的墊料。
第24頁:墊料與保護的具體做法
在跟腱區(Calcaneus)周圍添加額外墊料以分散壓力:這是為了保護跟腱和防止跟骨壓瘡,可以使用U形墊或甜甜圈墊。
近端與遠端均加墊料(粉色區域)以避免局部壓力集中:在包紮的起始點和終點都需要額外加墊,特別是在外固定物與皮膚接觸的邊緣,避免其邊緣對皮膚造成集中壓力。
以膠布紙包覆墊料以固定:使用防水膠布(如Vliesfixierpflaster)將墊料固定在正確位置,防止其滑動或捲曲,確保墊料始終處於預防壓力損傷的有效位置。
其他壓力點亦需同理處理:所有骨骼突出或關節活動頻繁的區域都應預先做好墊料保護。
圖示:Olecranon 與 Calcaneus 的保護要點通常會以圖示標明,提醒操作者這些是關鍵的預防區域。
第25頁:典型的問題區域
圖示展示常見的壓瘡與磨擦區域,這些往往是獸醫在臨床上因包紮不當而導致併發症報告最多的區域,例如肘尖、踝關節、趾間皮膚以及包紮邊緣。
第26頁:在緊急情況的處理
如有必要,可將固定帶貼於被毛上以快速穩定受傷區域。這種做法通常為臨時性,用於在轉運動物或等待更專業處理前的緊急固定。雖然不理想,但可以有效防止骨折進一步移位和減少動物痛苦。一旦條件允許,應去除並重新進行更規範的包紮。
第27頁:包紮方向與技巧(實務要點)
以臂尺朝內方向包紮為常規(Underarm 向內):這有助於確保包紮的緊密度和均勻性,特別是在前肢,可以更好地依附肢體形狀。
儘量讓所有層次朝同一方向排列:這能減少包紮層次之間的摩擦和滑動,提高包紮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避免產生皺褶導致局部壓力增高。
CAVE:長時間處理或不當的包紮技巧可能導致足部變形或過度彎曲。過度伸展或屈曲的關節長期固定,會導致關節囊攣縮、肌腱縮短,最終造成關節僵硬或畸形,影響動物的長期功能。
第28頁:Cast-シュイン(Longette)的作法(初次處置)
材料經水中啟動後:Cast 材料(通常為玻璃纖維或石膏繃帶)需要浸水激活其樹脂成分。
先在頭部與尾部製作半殼狀(halbschale):先將足夠長度的Cast材料塑形成半圓形或U形,包覆在肢體的背側或腹側,形成一個堅固的基礎支撐。
須戴手套以避免樹脂黏在手指上:激活後的Cast材料含樹脂,黏性強且可能對皮膚造成刺激,操作者必須佩戴手套。
再以 Krepppapier(膠帶紙)固定:在半殼狀的Cast初凝後,用彈性繃帶或自黏膠帶紙將其環繞肢體固定,使其完全貼合肢體形狀。硬化時間約 2-3 \text{ 分鐘},會有發熱感。在硬化過程中,樹脂會釋放熱量,操作者需監測動物是否有不適反應,並確保Cast在硬化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形狀和位置。
第29頁:Cast 固定之實例
以後肢 Cast 固定,踝關節保持生理角度:正確的Cast應用應確保踝關節保持在自然的、稍稍屈曲的生理角度(通常約 135-145^\circ),這有助於維持關節的健康和減少肌腱縮短的風險。
膝蓋以下覆蓋到膝蓋,固定範圍須覆蓋至關節以上:對於脛骨或腓骨的遠端骨折,Cast必須從趾尖一直延伸到膝關節以上,以有效固定膝關節和踝關節,防止骨折移位。確保包紮覆蓋完整,不留空隙。
第30頁:Cast 在胸部的固定與調整
Cast 固定於胸廓時,曾因操作不當需要切割開口,造成呼吸困難(特別是貓):當Cast用於固定肩部或肱骨近端骨折並環繞胸部時,若包紮過緊或設計不當,會限制胸廓的擴張,導致動物無法正常呼吸。這在呼吸生理相對敏感的貓咪身上尤為明顯。
需適當調整以免呼吸生理受限:設計和應用胸部Cast時,必須確保胸廓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避免對呼吸道造成壓迫,可能需要預留切口或採用更為開放的設計。
第31頁:Cast 的影像檢查與調整(Röntgenkontrolle)
圖例 a:Cast 過長或墊料過多,造成肢體固定不良與踝關節固定在過伸位。過長的Cast會限制關節運動,過多的墊料則會使固定不牢固,同時踝關節的過度伸展會延長肢體並影響活動,可能導致關節性凍結(contracture)、腱鞘纖維化與關節疾病,嚴重影響動物的長期步態和生活質量。
圖例 b:重新定位與覆蓋後,踝關節保持生理角度,減少墊料後,固定更穩固,骨折癒合改善。這說明了正確的Cast應用對關節功能和骨折癒合的關鍵作用。
圖像重點:
Cast 是否覆蓋相鄰關節:確保上下關節都被有效固定。
是否過度固定:Cast的長度、緊度及關節角度是否恰當,避免導致關節僵硬。
是否達到中等以上的再定位程度:X光片確認骨折端位移是否在可接受範圍,且至少達到 50\% 的骨折面接觸。
第32頁:Cast 的常見併發與問題
過多墊料導致肢長過長與外伸:若墊料過厚,會使肢體在Cast中變得「浮動」,導致固定不夠穩固,同時也會延長肢體長度,引起步態異常。
Cast 適合度不足的情況需要重新評估與調整:如果Cast太鬆,無法提供有效固定;太緊則會引起壓瘡或神經血管損傷。任何不適合的Cast都應及時移除並重新製作,以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
第33頁:Cast 的再次檢查要點(Röntgenkontrolle)
與頁31類似:確保 Cast 長度、覆蓋範圍與關節位置正確。在應用Cast後應立即進行X光檢查,並定期複查,以確認骨折復位是否維持良好,Cast是否仍有效,並監測是否有癒合進展或併發症的發生。
調整後再評估癒合與功能恢復:根據X光結果和臨床檢查,可能需要調整Cast,甚至更換固定方式,並持續評估骨折癒合的程度和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第34頁:保守治療的終止與後續管理
一般在 3-6 \text{ 週} \text{(有時為 } 8-10 \text{ 週)} 內結束治療:具體時長取決於動物的年齡、體型、骨折類型和癒合進度。年輕動物和某些骨折類型癒合較快,反之則需更長時間。
終止前需經放射線影像證實骨折癒合穩定:在移除外固定前,必須通過X光片確認骨痂已充分形成,骨折斷面橋接牢固,足以承受正常的生理負荷。
允許受控活動以刺激卡路斯(Kallus)重塑,避免再發骨折:在移除Cast後,應逐步增加動物的活動量。適度的負重和活動能刺激骨痂進行重塑(remodeling),使其逐漸變得更堅固和功能化,同時避免過早或過度活動導致的再骨折(refracture)。
第35頁:保守治療的併發症(Complications)
關節僵硬(Joint Stiffness):多發生在關節周圍軟組織創傷時,或因長期不動造成的關節囊攣縮和周圍纖維化。避免長期手術固定以免造成關節僵硬,應鼓勵在安全範圍內早期活動。
關節不穩定(Joint Instability):年輕且成長快速的動物易出現,特別是若骨折涉及生長板或韌帶損傷。常見於腕關節過度伸展(carpal hyperextension)。若出現,需在可控荷載下自行癒合,或在適當情況下考慮手術穩定。
第36頁:軟組織腫脹與壓瘡
包紮過緊或墊料不足導致腫脹,形成壓瘡:包紮不當會壓迫局部血流,導致缺血性壞死,形成皮膚潰瘍。
壓力點:Olecranon(尺骨鷹突)、Os carpi accessorium(掌腕副骨)、Calcaneus(跟骨)是容易出現壓力傷害的典型部位。這些區域骨骼突出,軟組織覆蓋少,在持續壓迫下易受損。
需適當墊料與定期檢查以預防:使用高品質、適量的墊料在壓力點處,並定期(每天或每隔一天)檢查包紮內肢體的狀況,觀察有無腫脹、發紅、疼痛或異味,及早發現並處理問題。
第37頁:包紮的滑動與再固定風險
包紮擺放不穩易造成固定不足,增加軟組織創傷風險:如果包紮不能穩固地固定骨折,骨折端可能在包紮內產生微動,持續摩擦周圍軟組織,導致炎症、潰瘍甚至感染。
骨折癒合的障礙包括:
患者選擇不當:如選擇了不適合保守治療的骨折類型或動物個體(參見第7、16頁)。
技術失誤:包紮技巧不當,如壓力不均、墊料不夠、未有效固定相鄰關節等,無法有效維持骨折穩定。
過於頻繁更換繃帶:頻繁更換可能會干擾骨痂的形成過程,每次更換都可能對癒合中的骨折組織造成微小創傷或干擾其穩定性。
若過早移除綑帶,可能導致再骨折(Refraktur):在骨折尚未完全癒合穩固之前移除外部固定,將導致骨折部位在承重時再次斷裂,造成動物額外的痛苦和更長的恢復期。因此,必須經X光確認骨折穩定癒合後方可移除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