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肌肉疾病與肌腱病變(馬匹)筆記(繁體中文)

以下內容根據提供的講義逐條整理,包含主要與次要重點、臨床案例、影像與治療要點,以及相關文獻與實務應用,力求成為可替代原始教材的整理筆記。

1. 肌肉疾病概述與反應機制

  • 肌肉對創傷或疾病的基本反應:
    • 即使在受傷後,Sarkolemm(肌細胞膜)或 Endomysium(肌小膜結締組織)可能得到保留;這影響修復路徑與功能恢復。
  • 三個階段的變化:
    • 炎症階段
    • 出現血腫(血腫)、Contraction Band(收縮帶)、炎症細胞浸潤。
    • 修復階段
    • 活化衛星細胞、重新血管化(Revaskularisierung)。
    • 重塑階段
    • 形成可收縮的結構(kontraktiler Apparatus),瘢痕組織可能收縮導致功能性改變。
  • 若 Sarkolemm 或 Endomysium 未保留,修復可能透過結締組織完成,功能可能受到限制。
  • 參考文獻:Järvinen et al. 2013。
  • 影響因素與意義:炎症與修復的動力學決定最終的肌力與柔軟度,過度纖維化可能造成長期功能受限。

2. 裂傷(Laceration)及相關肌肉疾病的參考

  • 相關資料來源:J. F. Kragh 2005;Fossum 5;等。
  • 內容要點:裂傷在肌肉中的表現、治療選擇與風險評估。

3. 肌肉疾病:臨床特徵與影像學

  • 臨床表現(肌肉疾病普遍特徵)
    • 發熱、腫脹、疼痛、肌肉萎縮、肌腱-肌肉連接處的結構改變、功能受限。
  • 影像與穿刺檢查
    • 影像學:必要時進行原生X光(nativ)、超聲波、電腦斷層等以瞭解血腫、膿腫或肌腱狀態。
    • 穿刺檢驗(Punktion):
    • 例:Hct 15%、TP 7 g/dL、WBC 10,000;細胞學以紅血球為主,嗜中性球較少(Zyto:hauptsächlich Erythrozyten, wenig Neutrophile)。
  • 病例脈絡與臨床決策:穿刺與影像結果共同指向感染、膿腫或血腫的性質,進而決定是否需要引流與抗生素治療。

4. 病例1(Fallbeispiel 1)

  • 背景
    • AQH 母馬,腿部受傷(Trittverletzung)。
    • 初始腫脹位於坐骨髁高度,長時間影響後肢肌群。
    • 柔痛度:觸診中等,腫脹較硬且溫熱;出現輕微跛行。
  • 診斷與影像
    • 影像:原生X光;穿刺檢查顯示血腫性變化。
  • 治療要點
    • 血腫的引流要點:深部引流至最低點、必要時 tamponade(止血性壓迫)/ 納入抗炎與抗菌治療。
    • 藥物:Flunixin-Meglumi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TMPS(抗生素)等;治療前後的優缺點需評估(如開放引流風險、感染控制)。
  • 重要參考:臨床決策時需衡量引流方式的風險與收益。

5. 病例2(Fallbeispiel 2)

  • 背景
    • 3週齡馬駒(Hengstfohlen),最近4天出現跛行,前後肢出現疼痛與發熱。
    • 前期治療:Flunixin-Meglumin。
  • 初始臨床表現
    • 局部腫脹由股部開始,且進展至小腿;發燒(39.5°C)、虛弱、飲水減少。
  • 超音波與實驗室
    • 超音波:小腿脛骨區域(Unterschenkel)由近端向遠端掃描,定位在腫塊/膿腫周邊。
    • 穿刺與檢驗:細胞學與微生物檢驗顯示:-31,000 白血球/µL,-58% 中性粒細胞,-40% 淋巴球;血紅蛋白/血球比值 GE 6 g/dL、Hkt 8%。分離出 Streptococcus equi ssp. zooepidemicus;抗生素抗藥性:TMPS 敏感。
  • 診斷與調整診療計畫
    • 診斷:血腫/膿腫性病變。
    • 診療計畫變更:穿刺血腫/膿腫在超聲監控下進行;取細胞與微生物樣本(MiBi);監測血象與代謝參數。
  • 病例2 的化驗結果
    • 白血球減少但偏高嗜中性比例,並且病原體檢出為 Strep. equi ssp. zooepidemicus,抗生素 TMPS 敏感。

6. 病例2 的治療流程(Fall 2 Therapie)

  • 治療進展
    • Abszessreifung(膿腫成熟)
    • 三天後開放裂傷/膿腫,短期麻醉後進行 Spaltung(裂開)與 Drainage(引流)
    • Flunixin-Meglumin、TMPS、胃黏膜保護(Sucrabest)等伴隨治療。

7. 病例3(Fallbeispiel 3)— 4週齡小馬的肌腱損傷

  • 背景
    • 4週齡 Foal,後肢跛痛(高位)與左後肢屈曲姿勢。
  • 診斷與治療
    • 診斷:M. gastrocnemius(腓腓腓腱)斷裂。
    • 治療階段:
    • Cast 持續4週 → 2週護具固定(Schienenverband)→ 2週寬鬆護墊。
    • 之後實施逐步負重行走訓練(Führprogramm)持續4週。
    • 藥物與管理:Flunixin-Meglumin、飲水與飼養管理。

8. 其他肌腱與肌肉疾病:臨床結構與治療要點

  • 第三部位:M. fibularis tertius(腓骨肌長肌)
    • 病變性質:Spannsägen 構造的受傷,原發/骨骼附着部位/身體/腱端的不同部位可能出現撕裂。
    • 臨床表現:牽動時四肢在膝部屈曲與踝部伸展間有變化,Cast 下可能出現雙方運動協調問題。
    • 診斷與治療:臨床診斷/超聲/放射學;治療為 Boxenruhe(禁 Box 4個月)、4個月放牧、超聲監測;預後約 80 ext{ extpercent}能恢復至受傷前狀態。
  • Triceps-Myopathie(肱三頭肌肌病)
  • Fibrotische Myopathie(纖維性肌病)
    • 纖維化常見於牽涉到 M. semitendinosus 的附著與粘連,罕見但可見,臨床表現包括在步態中的前伸/後退受限、步伐不協調;治療可考慮 Semitendinosus Tenotomie,預後約 1/3 部分性復發。
  • Hufbeschlagstagung 2018(蹄鐵裝具會議 2018)和 Idiopathischer Hahnentritt(特發性雞冠步)等主題作為現場案例與觀點補充。
  • Take Home(結論要點)
    • 肌腱疾病有多種病因;修復可能以結締組織完成,並可能導致功能限制。

9. 位置異常與穿透性(Durchtrittigkeit)與 Beugefehlstellungen

  • 常見病理現象:側位觀察可見的穿透性與彎曲姿勢異常,屬天生或後天獲得。
  • 典型分佈與情形
    • 多數為先天性:穿透性(Durchtrittigkeit)較常見; Beugehaltung(屈曲姿勢)在 Fesselgelenk(蹼/跗節)或 Fesselpfannen(蹠部)區域。
    • 常見情況:Limb(四肢)伸展不良,需及早治療以防止進一步影響肌腱功能。

10. 設計與系統性治療策略(Box Rest、Cast、NSAIDs 等)

  • 基本治療原則
    • Boxenruhe(禁 Box 期間、控管地面與步態)
    • 逐步控制運動與復健計畫(Boxenruhe → 輕度移動 → 逐步運動)
    • 影像學監控與穿刺/引流的決策
    • 使用 NSAIDs 與消炎藥,並搭配胃保護劑如 Sucrabest。
  • 針對不同部位的治療要點
    • 手術與非手術決策:TBS(深屈肌腱)/ OBS(腓腓肌腱附著區)等的治療路徑,需依原發病變和併發症決定是否開放處理或保守。
  • 緊急處理與併發症風險
    • 緊急處置要點:穩定症狀、痛控、清創與間接支撐;必要時影像檢查與抽液檢查以排除感染。

11. Strecksehnenruptur(伸肌腱斷裂)與相關病變(Foal 及成 horse)

  • 臨床病理與病程
    • Strecksehnenruptur 在 Fohlen 中可見,常見病因包括先天或後天發生的變形與壓力。
    • 影像與臨床:通常需要長期護欄與箱養,甚至考慮手術固定。
  • 研究樣本與結果
    • 研究顯示:在 3 個臨床中心的 21-28 匹馬中,ETR(伸肌腱)斷裂的治療與長期結果需要細密監控,研究建議進一步探討與未來運動表現之關聯性。

12. Ruptur(觀察與治療) OBS 與 TBS

  • OBS(腓腓肌腱支撐帶)斷裂
    • 臨床影像:觀察站立時的拱起、蒼白與腫脹,可能出現跛行。
    • 治療策略:Boxenruhe、控製運動、足部荷重與護具支撐等;外科如有創傷可考慮拉緊或修補等。
  • TBS(深屈腱)斷裂
    • 病理影響:若 TBS 斷裂,蹠距的位置與角度會變化,導致蹄部受力分布改變。
    • 臨床征象:站立時可能出現趾尖外翻、跖端高位、腫脹等。
    • 治療要點:
    • 非手術:Cast、Keil、盒內休息、NSAIDs、加強護具與負重控制。
    • 手術:必要時完成初期縫合、皮膚保護與後續固定。
  • 相關影像與治療要點
    • 影像學:超聲與影像的分辨率對判定病變的範圍與選擇治療路徑相當重要。
    • 緊急措施:對於 TBS、OBS 之初期衝擊與壓力變化需及時處理以避免延誤治療。
  • 重要結論
    • 一旦出現穿透性與彎曲異常,應立即治療,越晚治療對預後越不利,特別是避免 dorsale Huftrage(背側承重結構)受損。

13. 指導性手術與縫合技術(Sehnennaht)

  • Sehnennaht(腱縫合)型式與力學數據(以文獻為參考)
    • Everett 等(Vet Surg 2012)
    • 3 Loop Pulley ;力為大約 N(量化值示於原文,實際數值以文獻為準)
    • Smith 等(Vet Surg 2011)
    • 10-strand Savage;與 Lin-locking 等的組合;步行承重約 1845 ext{ N} ext{(步伐中)} ext{ 至 } 3559 ext{ N}
    • Barrett 等(Vet Surg 2014)
    • 不同材質與設計的縫合在不同條件下的承載力(以研究為準)。
  • 總結:不同腱斷裂部位與腱鞘錯位的情況,腱縫合技術的選擇與術後康復對預後有顯著影響。
  • 總體預後:若場次多,恢復到原先水平的機率較低;影響因素包括:受影響的腱種、縫合是否成功、護具與箱養、以及併發症(如過度伸展)。

14. Take Home 要點(結論重點)

  • Sehnenrupturen(腱斷裂)往往能通過臨床徵象辨識,且治療策略需依據受影腱種類而定。
  • 預後高度依賴受累腱的類型與治療及復健程度。
  • 早期介入是關鍵,延遲治療常伴隨較差的結局。

15. 文獻與參考(選摘)

  • Jordana, M. 等(2011)Outcome after Lacerations of the Superficial and Deep Digital Flexor Tendons, Suspensory Ligament and/or Distal Sesamoidean Ligaments in 106 Horses. Veterinary Surgery, 40: 277–283.
  • Belknap, J.K. 等(1993)J Am Vet Med Assoc. 50
  • Fraser, B.S.L. 與 Bladon, B.M.(2004)Tenoscopic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lacerations of the digital flexor tendon sheath. Equine Veterinary Journal, 36: 528–531.
  • Whitfield-Cargile, C. 等(2011)Use of a fetlock support brace to manage lacerations of equine flexor tendons. Equine Veterinary Education, 23: 46–52.
  • Equine Surgery, 4th Edition Auer & Stick, Saunders 2012

16. 重要術語對照(簡表)

  • M. gastrocnemius:腓腓肌群,腿後側肌腱,常見於後肢膝蓋與踝關節間的結構。
  • M. fibularis tertius:腓腓肌第三部分,涉及前後肢的連動與跨關節運動。
  • OBS:Extensor Carpi Obliquus?(對應的馬科解剖名詞需以教材為準,文中指向特定腱腱組)
  • TBS:深屈肌腱(Tarsal Bone System 的某一組),與蹠關節區域相關。
  • 盒內休息(Boxenruhe):門診與住院治療期間的限制性活動,促進傷口癒合與減少二次創傷。
  • Keil、Cast、Keil - 相關固定方式:常用於單/多肌腱的初期固定與穩定。

17. 討論重點與臨床實務要點(實務導向)

  • 早期介入與分型:依據受損肌腱的解剖部位(OBS、TBS、伸肌腱等)決定治療策略,預後亦依據受損部位而定。
  • 影像學在臨床決策中的角色:超音波在急性與亞急性期診斷中扮演關鍵角色,結合穿刺結果可區分感染性與非感染性血腫。
  • 復健與長期照護:除手術或保守治療外,長期的物理治療、訓練與營養、泌尿腎功能監測等皆對最終預後有影響。
  • 學習應用:透過結合病例與文獻,建立運用在臨床的分層治療策略與檢驗流程。

18. 小結

  • 馬匹的肌腱與肌肉疾病具有多樣的病因與表現,治療與預後高度依賴受損的腱類型與及時性。透過臨床評估、影像與實驗室檢查的整合,可以制定個別化的治療與康復計畫,以提升功能恢復與長期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