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ologie II – Atmung Teil III

引言

呼吸系統是生物體用以攝取氧氣及排放二氧化碳的機制,對生存至關重要。深入了解呼吸系統的功能、構造及調控方式,有助於更深入認識人體的生理學。

呼吸的形態學基礎

呼吸系統的基本結構包括鼻腔、咽喉、氣管及肺部。這些結構協同作用,確保氧氣的高效攝取與二氧化碳的排放。

通氣與肺容量

肺容量是指肺部在呼吸過程中所能容納的空氣量,包括潮氣量、功能殘氣量等多種容量。不同容量的組合影響著呼吸的效率與健康狀況。

肺部氣體交換

在肺泡內,氧氣通過擴散進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則被排出至肺泡內,最終隨呼氣排出體外,這一過程對於維持血氧與二氧化碳的平衡至關重要。

血液中的氣體運輸

在血液中,氣體的運輸可分為物理運輸和化學運輸。約98%的氧氣是通過與血紅蛋白結合來進行運輸的。

組織中的氧氣釋放與組織通氣

氧氣沿著毛細血管擴散至細胞,供應細胞進行代謝所需,並將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呼吸調節

呼吸受化學感受器的控制,這些感受器能夠檢測血液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水平,並調節呼吸的頻率與深度以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

灌注與性能調適

身體在運動或其他活動狀態下,會根據需求調整不同組織的血流,以確保氧氣供應充足並排放二氧化碳。

診斷與肺功能測試

藉由肺功能測試,可以評估呼吸系統的健康情況,常見的測試包括肺活量分析與氣流速率測試。

肺部防禦機制

肺部具備多種防禦機制,以對抗感染與環境中的污染物,例如纖毛運動與粘液分泌能有效清除入侵者。

特定物種的呼吸特點

不同物種的呼吸系統適應性各異,例如鳥類擁有氣囊結構,這使其呼吸效率顯著高於其他物種。

血液中的氣體運輸

呼吸氣體的組成

  • 吸入空氣

    • 氮氣:78%

    • 氧氣:21%

    • 稀有氣體、氫氣:0.96%

    • 二氧化碳:0.04%

  • 呼氣氣體組合

    • 氮氣:78%

    • 氧氣:17%

    • 稀有氣體、氫氣:0.96%

    • 二氧化碳:4.04%

部分氣壓

  • 空氣中的O2部分氣壓:160 mmHg (21 kPa)

  • 細胞內液中的O2部分氣壓:5 mmHg (0.7 kPa)

  • 空氣中的CO2部分氣壓:0.3 mmHg (0.04 kPa)

  • 細胞內液中的CO2部分氣壓:40-60 mmHg (5.3-8 kPa)

物理性運輸

  • 溶解的氧氣 (<2%):依據亨利定律進行計算,乘以肺泡的部分氣壓以得到氧氣溶解量。

化學運輸

  • 超過98%的氧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穩定的氧血紅蛋白複合物,數量上每個血紅蛋白分子可結合最多四個氧分子。

氣體的擴散

  • 菲克擴散法則提供了氣體在生物膜之間擴散的數學模型,解釋了氣體交換的基本過程。

血紅蛋白的功能

  • 血紅蛋白除了運輸氧氣外,還對二氧化碳進行運輸,並幫助調節血液的酸鹼平衡。

組織中的釋放,組織通氣

氣體交換的機制

  • 氧氣沿著毛細血管中的部分氣壓梯度擴散至線粒體,以供養細胞代謝所需。

O2供應的擾動

  • 當組織缺氧時,可能因多種因素所導致,諸如器官灌注不足、動脈血氧分壓降低等。

呼吸調節

控制機制

  • 由中央與外周的化學感受器來監控及調整呼吸,以達到氣體平衡。

化學感受器

  • 包括位於延腦的中央感受器和位於頸動脈及主動脈的外周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對血氧與二氧化碳的變化反應靈敏。

對低氧的適應

  • 身體在面對低氧環境時,最初會增加呼吸速率,隨後調整化學敏感性與紅血球的生成,以應對不同的環境挑戰,這對於高海拔活動及體力運動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