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ologie I - Sinnesphysiologie IV - Gehör und Gleichgewicht

聽覺與平衡

講師: PD Dr. Ulrike Lodemann學科: 獸醫學,獸醫生理學研究所目的: 僅供內部使用,禁止複製或分享。

簡報大綱

  1. 簡介

  2. 聲音

    • 聲音現象的定義與解釋

    • 波動特性:壓縮波和稀疏波

    •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差異

  3. 頻率

    • 頻率在音調感知中的作用

    • 頻率、波長和音高之間的關係

  4. 振幅

    • 音壓以帕斯卡(1 Pa = 1 N/m²)為單位的測量及其感知

  5. 騷音

    • 振幅與主觀音量感知之間的關聯

  6. 聲音轉導過程

    • 聲音如何轉換為電信號的機制

  7. 耳朵:結構與功能

    • 外耳: 耳廓、耳道

    • 中耳: 鼓膜、聽小骨、咽鼓管

    • 內耳: 包含有感受器的耳蝸

  8. 毛細胞

    • 在將聲波轉換為神經信號中的功能和重要性

  9. 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傳遞與處理

  10. 聽力損失,案例研究 I:聽覺

  11. 聽覺

  • 哲學問題:「如果沒有人聽,森林裡的樹木會發出聲音嗎?」

  • 聽覺的重要性:

    • 動物之間的溝通

    • 防禦危險:感知掠食者

    • 定位與捕獵

  1. 聆聽

  • 聲波: 壓縮波和稀疏波在空氣或其他彈性媒介中的傳遞

  • 音調: 單一頻率的正弦波

  • 音色: 基本音以及多個泛音

  • 噪音: 覆蓋聽覺範圍的變化頻率

  1. 聲音特徵化

  • 頻率:以赫茲(Hz)計算的每秒波數

  • 人類聽覺範圍:20 Hz - 20,000 Hz

    • 例如:不同動物的聽力範圍

      • 馬:55-33,000 Hz

      • 狗:67-45,000 Hz

      • 貓:45-65,000 Hz

  1. 聲音的轉導

  • 聲波碰撞鼓膜並產生機械震動

  • 聽小骨(哈默、安波斯、斯蒂格比爾)傳遞這些震動

  • 耳蝸中的液體波彎曲毛細胞

  • 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影響感覺神經元的動作電位

  1. 耳朵的解剖學

  • 外耳:耳廓(Pinna)、耳道、鼓膜

  • 中耳:鼓膜、聽小骨、用於壓力平衡的咽鼓管

  • 內耳:耳蝸和負責聽覺的毛細胞

  1. 內耳中重要結構

  • 耳蝸: 包含前庭管、中耳和鼓膜;聽覺的基本結構

  • 科爾提器: 感覺毛細胞的所在,負責將機械刺激轉換為電信號

  1. 聽力損失的信息

  • 聽力損失:

    • 傳導性聽力損失:聲音無法適當地傳遞

    • 感覺性聽力損失:神經路徑的損害

    •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內耳受損,例如由噪音造成的損害

  1. 聽力檢查

  • 聽力測試:使用聲音信號測試聽力能力

  • 技術包括腦幹聽力測試(BAER)來檢查聽路

  1. 遺傳性感音神經性失聰在貓中

  • 研究:白貓失聰的情況

  • 20.2% 顯示失聰;藍眼睛的動物風險更高

  • 失聰通常在3-4週大的時候發展,可能是遺傳性

  1. 平衡系統

  • 解剖學:前庭器官,包含斑點器(髓囊、淋囊)和半規管,對平衡至關重要

  • 功能:感知頭部運動和穩定視覺系統

  1. 病理生理學方面

  • 像暈動症、迷路缺失和梅尼埃病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引起平衡障礙

  • 常見症狀包括眩暈和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