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ologie des Kreislaufs II

  1. 介紹 本文由Jörg R. Aschenbach教授撰寫,主題為循環生理學 II。此文專為醫學及生物科學的學生及專業人員而作,勢必加深對循環生理學的理解,對日後的臨床應用和研究具有參考價值。禁於內部使用,禁止複製及分享。

  2. 血流動力學基本原則 血流動力學概述: 該學科涉及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物理學原理,對於理解心血管系統的運作至關重要。 包括血流、血壓、阻力等關鍵因素。

  • 血流:流經血管的血液量,影響組織的氧氣及營養供應。

  • 血壓:心臟收縮及舒張過程中,動脈內施加的壓力,影響血流。

  • 阻力:血流通過血管時遇到的阻力,取決於血管的直徑及血液的粘稠度。

  1. 循環系統中的血流動力學 常見的血管系統範例及其血流特性:

  • 動脈:高壓血管,主要運輸富含氧氣的血液。

  • 靜脈:低壓血管,負責將缺氧血液返回心臟。 微循環功能及其對整體循環的貢獻:微循環包括毛細血管系統,直接調控組織的營養和廢物交換。該過程在細胞層面上進行,確保細胞的生存與功能。

  1. 微循環 微血管網絡中的血流調控與營養交換:

  • 毛細血管的結構特徵,如內皮細胞的緊密連接,影響物質的跨膜運輸。 -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及氧氣的快速交換至關重要,並與細胞的新陳代謝相互關聯。

  1. 循環的調控 局部血流調控: 目的是根據當前需要調整各器官的血供,這對於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

  • 需求驅動的調控:

    • 新陳代謝需求:如運動時,骨骼肌的血流需求顯著增加。

    • 發炎需求:如感染或傷口愈合期間,受影響部位的血流會增加以促進免疫反應。

    • 溫度需求:如低温時,血流減少以維持中樞體溫。

壓力及流動調控:

  • Bayliss效應介紹(自我調節的血液供應):血管平滑肌對變化的動脈壓力作出反應,調整血管直徑以維持適當的血流。

  • 內皮驅動的調控:內皮細胞產生的各種分子(如一氧化氮)對血管擴張和收縮有重大影響。

中央循環調控: 涉及神經和荷爾蒙的協同作用,以維持正常心血管功能。

  • 包括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的調控,影響心臟的速率和泵血效率。

  • 腎上腺的激活及激素(如利尿劑)的分泌,進一步影響血壓與體液平衡。

  • 影響因素包括氧氣供給、血液流動和心臟的前後負載,這些在運動及休息狀態下均會有所不同。

  1. 胎兒循環 胎兒的循環特點與在出生時的改變:

  • 胎兒血液中的高氧親和性血紅蛋白,使其在低氧環境下也能有效輸送氧氣。

  • 胎盤的血流管理至關重要,促進母體與胎兒之間的氧氣與營養物質交換,並排除胎兒的代謝廢物。

  1. 循環失調(休克) 休克的定義和不同類型(如低血容量性、分配性、阻塞性等):

  • 低血容量性休克:由於血液流量不足或失血導致。

  • 分配性休克:因血管擴張導致的血流分配不當。

  • 阻塞性休克:大血管被阻塞,影響血液回流。 主要臟器問題與休克所導致的後果:休克可導致器官損傷及功能衰竭,需加以及時識別與應對。 選擇性系統治療與急救措施的介紹:包括輸液治療、藥物治療以提升血壓及維持器官灌注。

  1. 資源 若有疑問,請聯繫 Aschenbach 教授:joerg.aschenbach@fu-berlin.de 本資料來源於柏林自由大學。